欢迎来到福建省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0598-5656888 网站支持IPV6
胡宗渊 喷射炉炉体倾斜严重事故处理经过追记
- 分类:企业文化
- 发布时间:2011-06-02 09:48
【概要描述】1977年3月,青州纸厂碱回收喷射炉突然发现炉体整个倾斜,事态非常严重,直接威胁着全厂的生产。
胡宗渊 喷射炉炉体倾斜严重事故处理经过追记
【概要描述】1977年3月,青州纸厂碱回收喷射炉突然发现炉体整个倾斜,事态非常严重,直接威胁着全厂的生产。
- 分类:企业文化
- 发布时间:2011-06-02 09:48
- 访问量:
喷射炉炉体倾斜严重事故处理经过追记
胡宗渊
1977年3月,青州纸厂碱回收喷射炉突然发现炉体整个倾斜,事态非常严重,直接威胁着全厂的生产。为确保生产安全,青纸人尊重科学,积极冷静地大胆探索研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先例,而能在较短时间内既保证安全,又不影响生产的一条处理新路子。取得这次成功,在青州纸厂生产建设史上作出一项重大贡献。
事故发生起因:1977年3月,青纸碱回收喷射炉在正常运行过程中,炉内的对流管束,连续两次发生破裂事故,都被迫紧急停炉,致使全厂生产都停下来。情况非常突然,全厂震动。经过积极查找原因,发现喷射炉炉体整体偏斜有12公分,(工厂资料记载,炉上部汽包倾斜4.2公分。)
这台炉总重900多吨,高40米。在1971年10月间,安装完后检查测定是完全符合安装质量标准的。虽然经过几年的生产运行,也没再注意测定过。但炉在运行中炉内对流管束并没有出现过什么毛病。为什么炉体会突然发生倾斜呢?经过深入检查,发现炉体立柱下面的土质,都不同程度的由原来黄土层变成松软的绿色稀烂泥,判断是因受碱液侵蚀造成。可是,建厂施工时炉立柱基础明明是坚实的黄土层,碱液又怎么会渗透到土层里去呢?找出原因是土建施工时炉下地面的地沟有接缝,生产以后,因经常冲洗地面,地沟中碱水就通过接缝而渗透到基础下面的土层中去了。
千方百计找解救办法
大家知道,硫酸盐纸浆厂的碱回收喷射炉是一个技术性要求很严,容易爆炸的受压容器。在国外这种炉子的爆炸率是比较高的。因此,在国内外的造纸厂对碱回收喷射炉都制定有严格的特别安全规程。
事情发生以后,怎么办?为了安全,避免炉子发生意外事故,就应该立刻停下来很快修复。但如何修复?修复要多少时间?当时谁心中都没有数,也拿不出什么办法来处理。可是,炉子又是全厂生产上一个重要环节,青州纸厂生产系统中的碱回收只有这一台炉。炉子一停,全厂就都得停产。在那时候,青州纸厂若停产一天,就要少产纸150—160吨,不仅要影响水泥厂包装用纸的供应,而且对国家来说,就要少给国家积累10多万元。这怎么不让全厂上上下下着急,化学车间的职工们更感到压力大,心情都十分沉重。
能不能找出一条既保证在质量上安全可靠,在时间上又能最短,最好是不影响全厂生产或少影响生产的好办法,这是摆在全厂从领导到每个职工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当中央、省、地各级领导部门得知这情况后,也都很关心重视,先后派人到现场了解,甚至当时中央轻工业部来人提出,为了安全,工厂生产是不是立刻停下来,并表示同意调整当年的工厂生产计划。
炉子到底怎么修复?当时还拿不出妥善方案,工厂也不敢骤然间把全厂生产停下来。在这紧急情况下,厂党委多次研究讨论,一方面安排专人严格监督检查炉子的安全运行情况,防止突然发生事故。一方面立即派人到各处去请教,遍访了福州、上海、北京和长沙等地的设计、施工和有关的工程研究所,他们都很积极帮助拿主意,想措施。但都一时不能提出一个完整的好方案来。
要修复炉子达到安装质量标准,必须扶正炉子。要扶正炉子,就先必须加固基础。900多吨重,40米高的炉子,最大的两根立柱,每个负载380吨。这么大的负荷,下面地质情况又那么复杂,而且还必须在厂房内施工又最好能少停产。这确是一个很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因此,虽先后请教许多单位,也都没有好办法。
经过许多专家们帮助研究,反复多次讨论,也曾选择了两个比较可行的方案:第一个方案,是用灌柱桩的办法.在炉子柱基础四周,边钻边压入直径半米40多根钢管,一直压到砂砾层,钢管内灌进混凝土,然后再用1.8米的大横梁将基础抬住,可避免基础继续下沉。为了落实这个方案,自己设计并由机修车间自己制造了一台适合于厂房内操作的钻孔压桩机,先在室外进行试验,经过大家夜以继日的努力,压桩还较顺利,但管子内留有稀泥,用机械办法清孔清不干净,用水力清洗又会破坏桩基的沙砾层,都会严重降低柱桩的负载,因此,只好放弃了这个方案。
第二个方案,是想用片筏基础。就是将炉体立柱全部基础用钢筋混凝土连成一片,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但因基础是浮在不坚实的土壤上,以后还会有倾斜的可能,这方案已做了计算和施工设计,因大家都不放心,也不敢冒然采用。
处理方案最后定案和实施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上海轻工设计院艾祖盎工程师提出了采用反压力静压桩的设想。即利用炉体柱子本身的负荷,在柱子上做反压架,用千斤顶将桩压入基础下面。这种施工方案在外国杂志上有提到过,但一无资料,二无图纸。国内过去也很少有人研究过。这个意见一提出,就引起了上海同济大学,上海冶金建筑设计院和上海基础公司以及上钢三厂、五厂等有关单位的极大兴趣。因为在冶金企业中也有大负荷的基础下沉,至今还没有找到完善的解决办法。因此,在各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拟定初步方案,并进行多次试验,在试验中又多次修改方案。通过这些工作,基本上有了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反复试验后,有了较大把握,这才进行施工设计。报请厂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后,厂党委批准了这方案。
由于时间紧迫,又是从来还没有人干过的施工方案,一时也找不到施工队伍,怎么办?这时化学车间党支部研究决定,自己干。在保证车间还要维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车间尽可能抽出人员,全力以赴,任凤魁、王昌祯、王建平等车间几位党政领导亲自率领车间的技术人员、业务干部、工段长、机电仪表检修工人参加,还将生产操作岗位工人由三班改成两班,抽出一个班也来参加,总共70多名组成一支临时施工队伍,自己承担施工。在上轻院设计人员和上海基础公司老师傅的指导下,炉体扶正就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连续十余个日日夜夜的苦战,到1977年9月底前,这台喷射炉全部54根桩,平行作业,这台炉的基础全部得到加固。
采用这种施工方案,一是保证了安全可靠,即使在边生产情况下边施工,对原基础也不会造成塌陷的危险。二是保证了工程质量,使每个立柱基础都能牢固地扎根在地下砂砾层土质上。三是基础加固是平行作业,施工工期短。同时又是在生产不停产条件下进行施工,比其他任何停产施工方案都优越。四是施工方法也简单不太困难。五是大大节省材料。这次施工总的才用了几吨钢材,10几吨水泥。若采用其他施工方案,最少也需30多吨钢材,100多吨水泥。
基础加固,是喷射炉修复工作的第一步,在炉体基础加固后,下一步工作还需把下沉和倾斜的立柱顶起扶正,并调整好炉体。这次顶升的施工方案,是由上海安装公司设计制定的。在1977年10月全厂进行大检修期间,该队的老师傅们仅仅用了16个小时就将炉体很快扶正并调整好,质量完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一项伟大创举工厂根除一大病害
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在各方面专家们的帮助研究下,终于给青州纸厂生产上根除了一大病害。喷射炉修复后开机运行正常,全厂职工都感欣慰。从炉体发生倾斜事故到最后修复,整整有大半年时间,在这些日子里,多少人在操心思虑,尤其是化学车间喷射炉的生产操作工人,在带病运行的危炉边,兢兢业业,坚持安全生产,可真不容易啊!
这次喷射炉修复工作的成功,也为国内重负荷基础的加固,创出一条新路,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伟大创举。
在这次喷射炉事故修复过程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上海轻工设计院许多土建技术专家们所给予的援助,尤其是具有卓越技术才能的艾祖盎工程师,要不是他大胆提出上面所介绍的基础加固施工建议方案,也不可能使当时青纸顺利地摆脱生产上的困境.同时也不能忘记当时福建省建委顾问,近70岁高龄的知名建筑专家葛世绪同志,为了帮助我们研究,还不辞劳苦带病到厂来指导试验。我们还应该大力感谢上海基础公司、上海安装公司的老师傅们,以他们高超的技术,丰富的施工经验,参与了这项工作。还值得我们特别称赞的是我们化学车间职工们,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坚持安全生产,并在施工需要时,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忘我的辛勤劳动,表现非常出色。工厂当时土建组组长林家钗同志,机修车间主任马云举同志.他们也都在这次检修危炉工作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1998年5月
(注:胡宗渊原为青州造纸厂厂长)